作者: 劉厚珉 來源: 菏澤日報 發(fā)表時間: 2021-05-07 10:02
大鼓,又名鼓詞,還稱大鼓書,為我國古老的民間說唱藝術。
演繹者以左手打簡板、右手敲大鼓,口手協(xié)調,韻味十足。大鼓以說唱人物故事為主,根據劇情發(fā)展,輕重快慢,抑揚頓挫,喜怒哀樂,通俗易懂,娓娓道來。一個人連說帶唱加表演、裝男扮女、褒善貶惡、愛憎分明、聲情并茂,世象萬千即在一板一鼓一人一臺戲。
史料記載,大鼓說唱在唐宋時期就已流行,各地流派不同,風格大致相同。南宋詩人陸游在江南溫州瑞安任主簿時,曾聽過盲人的大鼓書《趙貞女蔡二郎》,并詩云:“斜陽古柳趙家莊,負鼓盲翁正作場。身后是非誰管得?滿村聽說蔡中郎。”
春秋時期,詩經里也有記載:窈窕淑女,鐘鼓樂之。唐朝詩人劉禹錫所作《竹枝詞》也是用竹笛和扁鼓演奏伴唱,只是唱法曲調有所差別。
從前,大鼓書使用的是木簡板,至清末民初,山東快書興起,大鼓書受到沖擊,木簡板改為鋼板伴奏,后在魯西南一帶流行開來。目前,以單縣為代表的鋼板大鼓說唱藝術入選縣級非遺項目名錄,現年79歲的吳良君是唯一傳承人。
吳良君家住單縣終興鎮(zhèn)時破樓村,中學文化程度,因為鋼板大鼓說得好而聞名鄉(xiāng)里?!拔覀兇逶幸粋€琴書演出班,我大哥就是班里的唱家,并與外地江湖藝人來往密切,大家切磋技藝,汲取優(yōu)良,彼此相長。冬閑時節(jié)或逢年過節(jié),眾多藝人粉墨登場、各展絕技,吸引方圓十幾里的百姓接踵而至,聽書看戲?!眳橇季f,他自幼受到各類曲藝、各派名家的耳濡目染,對說唱藝術產生了濃厚的興趣,跟著學了不少名家名段,時不時地登臺亮亮相。
為此,吳良君還勤奮研讀歷史、戲曲、文學等經典名著,雖然未考取大學,他卻把初中、高中、大學的文史類教科書修讀了一遍,為繼承和弘揚文化藝術打下了堅實的基礎。
鄉(xiāng)村文化舞臺嶄露頭角的吳良君,隨后又拜名師、訪高友,先后向江蘇豐縣藝人王志愛、陳媛愛、渠敬春及單縣藝人任蘭光、王元海、王志明、趙志發(fā)學習琴書、評書、墜子、大鼓、快書,博學眾長,長足進步,在魯蘇豫皖四省交界地區(qū)的農村都留下了其執(zhí)著堅實的足跡和酣暢淋漓的說唱。
“文革”期間,破舊立新,吳良君的說唱受到了限制,便“改行”當了村會計和小學教員。改革開放后,百花齊放,萬象更新,吳良君按捺不住激動的心情,重操舊業(yè),復走江湖,沐雨梳風幾十載,摸爬滾打多半生,追尋的腳步永不停歇,藝術的功底愈加深厚。如今,現場演出的機會少了,吳良君就利用互聯網直播說唱和發(fā)送演出視頻,還時常呼朋喚友,濟濟一堂,打板擊鼓,繪聲繪色地說說唱唱,痛痛快快地過上“一把癮”。
上世紀八十年末至今的三十多年來,吳良君夙興夜寐、殫精竭慮,自編自演《說唱中華五千年》,即形成了文字,還錄制了視頻,以留作后人參考,讓古老悠久的大鼓藝術接續(xù)傳承,讓燦爛輝煌的中華文明源遠流長! 文/圖 通訊員 劉厚珉